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微信上的好友突然提出借錢,借還是不借讓人感到為難。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冒充的,畢竟媒體就經常報道騙子盜用賬號騙錢的案件;不借,如果真的是好友有急事用錢,很可能因此把對方給得罪了。
有了微信身份認證小程序后,這樣的困擾就不復存在了。公眾在與他人微信聊天時,如果對對方身份心存疑慮,可進入“網證CTID”微信小程序點擊“真你”認證按鈕,通過聊天窗口向對方發起“刷臉認證”請求。對方自拍照片、注冊姓名、是否是本人操作等驗證結果將實時反饋給“真你”認證發起人。這樣一來,對方究竟是李逵還是李鬼,自然會現出原形。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網絡犯罪特點和趨勢》顯示,以網絡為工具實施詐騙的情況日趨嚴重,2017年網絡詐騙案件僅占全部詐騙案件的7.67%,2018年占比猛增至17.61%。移動社交普遍具備的虛擬化、匿名化特點,為不法人員進行網絡詐騙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由此產生的“殺豬盤”“賣茶妹”“冒充家人或同事要求打錢”等新型詐騙案件頻發,威脅公眾財產安全。目前,微信已超過QQ成為網絡詐騙犯罪中使用最為頻繁的犯罪工具,2018年超半數網絡詐騙案件中均有涉及應用微信實施詐騙的犯罪情節。
一直以來,公安機關傳統反欺詐手段主要為“事前宣講、事后追查”,效果比較有限。如今,微信小程序驗真身增加了“事中干預”環節,形成了反欺詐的完整閉環。這有效彌補了移動社交軟件的天然不足,大大提升公眾對網絡詐騙活動的防范能力。一旦發生詐騙案件,警方事后追查也能有跡可循,讓犯罪嫌疑人難以遁形。同時,開發身份認證小程序還體現了公安機關的服務意識。過去,公民身份信息數據庫都是警方內部掌握,不對外開放。小程序驗真身則是通過信息共享,為給廣大用戶提供便利、可靠的“個人對個人”身份認證工具,讓公眾共享大數據成果。
中國是典型的熟人社會,親朋好友發微信提出資金要求,一些人即使心存懷疑,往往也抹不開面子進行驗證。而對另一方來說,面對當事人發來的“刷臉認證”請求,很可能覺得是對自己的無端懷疑。對此,公安部門應加大身份認證小程序的宣傳,提高公眾的反詐意識,做到自覺使用、主動配合,共同營造安全可信的網絡環境。
此外,該小程序的線下應用也大有可為。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屢屢假冒電信、燃氣、家政等行業人員,以上門服務為名推銷產品、實施詐騙。市民吃虧上當后,正規的工作人員也會被當作騙子,吃閉門羹。建議公安機關不妨與有關部門對接,將人員信息錄入系統,通過小程序進行認證,從而消除上門服務的信任危機,方便公眾的日常生活。
本文地址:http://murenxiang.com.cn//article/2019/1216/1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