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深入理解中國消費者特性的基礎上,創新產品和服務價值。一方面,提煉、概括目標消費者的獨特需求模型,并使產品(服務)的價值定位與之對應(如TCL、面向農村市場的超強接收電視機、美的節能空調);另一方面,尋找隱性的細分市場,通過差異化的價值開辟出一個專門的產品類別(如聯想首創家用電腦品類)。
第二,通過性價比競爭,實現對進口品牌的替代。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家電等領域的主導者是進口品牌,它們價格昂貴,潛在需求并未有效激發。一些國產品牌從模仿入手,利用成本優勢,使產品的整體性價比超越國外品牌,從而將后者擠出主流市場一一只能在狹窄的高端市場中生存;同時打破了國內消費的瓶頸。從動態競爭角度看,一些國產品牌頻頻發動價格戰,通過價格一規模機制,使市場份額和產銷規模循環互動。一方面憑借規模積累資源、建立防護屏障;另一方面將缺少規模及成本優勢的競爭對手擠出市場。領先品牌的規模優勢也成為“市場換技術”的戰路基礎(例如格力與日本大金的合作、美的與日本東芝的合作)。
第三,將國內復雜、混沌、動態的渠道環境作為構筑營銷優勢的契機,建設能夠自主掌控的垂直、高效的渠道體系。眾所周知,國內市場幅員遼闊、縱向層級較多,企業鋪設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渠道網絡存在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諸多困難。同日時,由于國內流通產業格局分散、流通企業素質參差不齊,制造商往往難以順暢地與下游價值鏈對接。而外資品牌對此更難適應,也更缺破解之道。一些國內品牌則充分利用本土市場地緣優勢、下游中小渠道客戶溝通優勢,以及銷售團隊管理優勢,展開深度分銷策略(以掌控零售終端為主要內容),將營銷的重心放在渠道推動上,利用渠道影響、驅動消費者,同日時對競爭者形成渠道壁。
第四,利用國內消費者較為感性的接受心理,以及媒體壟斷的社會傳播機制,采取整合性和壓強性的傳播方式,使品牌迅速增值,實現濃縮式成長。所謂整合性,一是內容的整合,傳播一些消費者能夠認知、理解并且感興趣的概念和內容;二是傳媒形式上的整合,采用多種媒體立體推廣策略,從"空中”到“地面"進行全方位信息滲透、覆蓋和籠罩。所謂壓強性,是指在品牌成長過程中資源投入巨大,占據傳播制高點(如央視黃金時段廣告),傳播信息密集,一舉占領受眾的心智空間。
第五,在網站建設市場運作過程中節奏快、變化多,戰術靈活,既引領了市場潮流,也甩開了競爭對手。無論是新產品的推出、產品屬性的切換,還是推廣、促銷活動,主動營銷事件的操作以及價格戰的發動, 都以快速為基本要求,以靈動、彈性為主要特色。速度抗擊規模策略由TCI彩電首創,后來成為許多后發品牌超越領先者的利器。
本文地址:http://murenxiang.com.cn//article/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