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統一的國際標準,易于互通和兼容,且FR網絡與協議無關
2.中繼用戶接入方式
(1)用戶設備與公用FR的物理層接口道守下列接口規程之 x系列接口。主要包括X21和X21b5接口,接口特性分別由X24和V24定義
v系列接口。主要指V35接口,利用V35接口進行的一般操作與X21bs規定相同
G系列接口。接口速率分別為64kbs,2048kb/s,34368kb,符合G.703建議
1系列接口。指ISDN的用戶網絡接口,符合ITU-11430L431建議
(2)2線/4線話帶 Modem接入FR是用戶最熟悉的一種接入方式,支持的用戶傳輸速
率由線路長度、線路質量、 Modem決定,可達144kb5、192kbs全雙工等。
(3)基帶傳輸方式,它具有TDM功能,可同時為多個用戶入網提供連接:另外還可以
使用2線4線速率為16kb5、32kb/s或64kbs的基帶傳輸設備
(4)用戶主要通過網橋路由器、幀中繼接入設備或FRAD、交換機復用器接入幀中繼
網。目前許多網橋和 Router廠家都在其產品上提供FR接口,LAN可直接通過網橋 Router
接入FR;FRAD可將現有的各種非標準接口的終端接入FR:另外許多交換機/復用器也提
供幀中繼接口
1.5.6ATM網
在1.44節中我們介紹了AIM是既適用于LAN又適用于WAN的網絡技術。同時它也
是在電話交換和分組交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通信技術。特征是用長度53個字節
信元作為信息傳輸、復接、交換的基本載體
ATM核心技術是ATM交換機,通常它來完成信元的處理和路由選擇等任務。ATM網
是由一系列通過點對點ATM鏈路或接口相互連接的ATM交換機構成的
1.ATM網絡主要接口
UNI為ATM中的用戶網絡接口,這是用戶設備與網絡之網的接口,直接面向用戶
I可理解為網絡節點接口或網絡/網絡之間的接口,一般為兩個交換機之間的接口。
BICI定義為兩個公用ATM網之間的接口,側重屬于兩個不同AIM網之間的接口,因
此,BICI接口的定義基于NI接口,但為分展于兩個ATM的UMI接口提供了連接。
DI定義在DTE和DCE之間的接口,DTE通過DXI與DCE相連,再通過 ATM UNI
接口接入ATM網中 為建立連接ATM網中的端點,網絡必須知道被呼叫端點的存在和位置,ATM網中每個
設備必須成功地完成“客戶注冊”過程,告知網絡它的存在。任何設備進入ATM網或設備
再啟動時,都要執行客戶注冊過程。每個ATM設備有一個地址,它識別AM網上的端點
每個端點有一個20字節的地址。
用戶接入方法
(1)ATM接口。ATM終端可通過ATM網的UNI的物理媒介類型,如表15和1.6
所示
(2)綜合業務,它能夠支持包括語音、數據、文字、圖像(小于2.048Mb/s)在
種綜合業務。(3)標準的入網接口,SDN通過一個統一的用戶網絡接口(UN)向用戶提供服、 這個標準接口甚至可以采用一個ISDN號碼連接多種終端設各。ISDN提供兩種用戶的2
口:基本速率接口(BR)和基群速率接口(PRD) BRI又稱基本速率入口,包括兩條6從め5雙工的B信道和一條16kbs雙工的D依流
般稱為2B+D,總的速率為14kbs
歐洲和中國為30B+D,簡稱E,總的速率為2.08Mbs 。PR又稱基群速率入口:在北美和日本為23B+D,簡稱T總的速率為154NMA
B信道可以通過電路交換連接、分組交換連接和固定連接,分別對應現在的電話交 務、x.25分組交換業務和租用網絡D信道傳送公共信道指今,也可用來傳送分組數數由
低速率的數據,后面一條需要交換機的支持 (4)綜合的網絡功能,ISDN提供話交換、分組交換和租用電話的功能。它有3使用
同的信令:用戶網絡接口信令、網絡內部信令和用戶信令 網
接入
2.ISDN用戶接入方式 圖1.19顯示ISDN各種功能設備和接口,許多情況下N2是不需要的,這時s供
T接口可以合稱為ST接口
屬備 (SDN度口) 網止沒 信う 是在
網絡組止 設備(PBX或備基本國
同沒備) ISDN
R22 是
SDN口) r-ii U
圖1.19ISDN網格接口和設備
1.5.5幀中繼網( Frame Relay)
FR是在分組交換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廣域網技術,它簡化了傳統分組交換技術的
輸協議,使網絡的中繼帶寬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時,極大地提高網絡吞吐量,降低傳統分
換網絡傳輸延時,因而也被稱為快速分組交換。日前中繼的國家骨干網已經建成,各有
也在陸續開通FR業務。
1.特點
(1)FR只完成OSI模型中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功能,將流量控制和糾錯等功能定
智能終端去完成。從而大大簡化了節點間的協議,提高了傳輸速率,減少了網絡延時
發性業務等特點。(2)中維采用了虛電路技術,能充網站設計
分利用網絡資源,因而FPR具有看吐量大,適的
本文地址:http://murenxiang.com.cn//article/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