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隨著業務越來越龐大,復雜度越來越高,再這樣發展下去,不論從成本(浪費會比較大)還是技術(不利于技術沉淀)來看,都是不利的、因此在這樣的場景下非常適合使用中臺。那么中臺適合什么場景呢?最典型的場景就是公司多個業務線業務場景相似、在技術實現上非常類似,像電商和出行這類業務。
那么,即使是在非常適合使用中臺的場景下、是否一用上中臺就一切都萬事大吉了呢?很顯然也不是。就拿前面提到的交易場景來說,我們對交易場景做了很多的抽象,進而根據抽象的結果建模,試圖在一定的確定場景下靈活化處理,使建模后的結果更靈活,但是建模的前提仍然是針對特定場景的,所以這種場景的使用仍然會受限。
例如當前在第一版交易系統重構后,O20模式出現了,此前重構的模式就很難在原有的交易模型上良好運轉了。
總結
一般一個業務系統會經歷單系統、分布式系統、產品化、平臺化以及最終中臺化的發展歷程。不同階段的區別如下。
(1)單系統,就是單個系統,業務形態比較單一,所有業務邏輯在一個系統中實現、對應的開發協作一般在10個人左右。這種結構一般是在業務發展初期為了應對快速開發產生的,不用太多考慮穩定性和擴展性,唯一的剛性要求就是快速實現需求。
(2)分布式系統,當開發人員達到100人左右時,就必須拆分系統了,按照業務單元進行角色劃分,要考慮好穩定性和擴展性,因為此時別人可能會依賴你的服務。
(3)產品化,就是更多地把系統當成一個產品來提供。當客戶使用產品時要考慮他的學習成本、要考慮是否能夠定制客戶的需求、對用戶的問題反饋是否能及時響應(售后服務)以及產品是否穩定可靠…這些都需要由產品的提供者來保障,也就是要盡量保證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可靠性。
(4)平臺化,就是在產品化基礎上,你不僅希望更多的人使用你的產品,而且還愿意邀請客戶、合作伙伴一起建設和完善系統,給他們提供一整套的服務;你也不僅僅滿足固定的需求,還會主動替客戶著想,挖掘他的潛在需求。平臺化比較適合團隊
(5)中臺。其實我們大部分的業務場景中只要做到業務的網站制作平臺化就很好了,在業務邊界比較清晰的情況下,只要把基礎的業務平臺建設好,就可以非常快速地組裝新業務系統。但是當團隊達到上萬人規模時,信息獲取成本高、互聯互通成本高、服務能力不確定……這會帶來非常高的協調成本,當協調成本達到一定程度時就不會再有協同了一每個系統都會傾向于自己實現需求而不是依賴別人一這就會導致每個業務要形成自己的閉環并產生很多的重復建設,成為惡性循環。中臺就是用來打破惡性循環,建立便于協同的業務標準和機制的。
本文地址:http://murenxiang.com.cn//article/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