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想要做好公眾號,但是從選題就開始錯了的話,那就基本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在我看來規劃出符合自己的公眾號選題實在是太重要了。
如果一個公眾號里雜七雜八,搞笑、有科普、情感什么都有,讀者就不容易對你的公眾號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沒有比當小透明更糟糕的事情了。所以第一步就是明確自己的定位:
1. 幫助哪些用戶
2. 提供什么價值
3. 解決什么問題
來試試用這三個問題,總結出一句話來描述你的公眾號,檢查一下你對自己的公眾號定位是否足夠清晰?想清楚再進行下一步。
01用戶畫像
完成知己之后,就要開始進行知彼。用戶畫像在我的理解就是,給你的用戶們貼個標簽。這個標簽可不是憑感覺貼的,要搜集數據,進行分析。只有深入的了解你的用戶,你才能知道要產出什么樣的內容。
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參考:城市、年齡、性別、職業、興趣 、目標、有什么困難、媒介渠道(習慣在哪了解信息是知乎百度還是別的渠道)。這些不一定都要列出來,根據你的公眾號定位適當挑選就行。
公眾號后臺統計結果里可以看到一些信息,在用戶分析中的用戶屬性里,有一些年齡地域的統計,不過這個后臺的統計其實有點粗糙。
要想知道其他的信息,可以主動聯系用戶聊一聊,不但能得到信息,還能加深感情。如果你的公眾號還沒有粉絲的話,可以去目標用戶聚集地看一看,例如一些論壇,看看大家都在吐槽什么,都期望能知道到什么。
這樣你心里面就會有一個概念,什么是用戶想知道的,什么是用戶不在意的,我個人比較傾向于在知乎查找,瀏覽量多一些的明顯就是大家都關注的,當然你肯定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渠道。
完成了前兩部之后,就開始建立一個自己的選題庫啦。建立選題庫是做公眾號逃不開的事情,我在里面寫了名稱、鏈接、類型三部分,還設置了篩選方便我查詢。
通常我找公眾號文章在拓途數據寫,找素材資料。很好激發自身寫文。我自己的話目前用這個,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搜索試一試。
平時瀏覽的時候,我看到好的話題或者有潛力的話題就直接丟進去。我建議你看到這里就馬上動手建立一個選題庫,哪怕只是先建立個表格模版,不然就會一拖再拖~這絕對是我的肺腑直言。
建立好了之后,你每天看見表格里面,空空如也的什么都沒有,就會感到內疚進而產生動力。選題的前提到這里就說完了,我在來總結一下:明確公眾號定位、了解用戶信息、建立選題庫
二、公眾號選題:方法
說了這么多大家可能更想知道選題的具體方法論是什么,分享4個方法,兩個向里:日常積累、主題拓展。兩個向外:競爭對手的選題、爆款選題
01日常積累
每天經歷的事情,得出來的經驗感悟、反思總結、每天閱讀的書、文章,看到合適的就丟進選題庫中,很多方面都離不開日常的積累。
這一條大家可能都已經看爛了,但是不得不說雖然速度很慢但卻無比重要,他代表著你強烈的個人風格,也可以對你定期所做的事情有一個回顧和復盤。
02競爭對手的選題
參考競爭對手的選題是作為小白來說最方便的一個方法,有時候可能看了一些方法論之后,真實上手操作還是各種懵,這時候直接看一看同領域大號寫的文章就會非常明白了。
分析分析選題,選題思路是什么,我可不可以順著這個思路找到我自己的選題。
03爆款選題
公眾號里的10W加爆文,在拓途數據可以導出成PDF格式,放到ipad,做標記,記錄關鍵節點,總結關鍵信息。
或者在拓途數據把這些文導出EXCEL表格收藏好,分析分析為什么這篇文章是爆款,他的選題是不是擊中了用戶的痛點,這個選題是用的什么樣的角度。
可以不止收藏同領域的文章其他領域的爆款文章也可以給你帶來靈感,比如小編收藏了一篇10w加的文章,那我是不是可以就同樣可以寫一篇這類型的文章。
你可能會比較擔心,這種文章已經有好多了,我不是第一個寫的,會不會沒人看呀,其實完全不必擔心。
別人寫的是別人的經驗,你寫的是你的經驗,選題很討巧的就不用太擔心閱讀量,因為文章內容大家都很關心。
分享一個快速找到10w加的方法:拓途數據、新榜等平臺
04主題拓展
了解了用戶有什么樣的需求,再把解決需求的方法論拆分出幾個步驟,基本就可以在大方向上定位到自己要做什么樣的選題了,你可以按照我的流程,拆解出自己的專題系列。
三、公眾號選題:標準
上面說了4種選題方法,你可能已經把選題庫充實的滿滿的了,那就到了最關鍵的一步了,拖進去的那些選題,真的全部都值得你去寫嗎?很有可能辛辛苦苦寫作半年,但就是不見粉絲增長。
記住兩個字:需求!!!一方面是人數,一方面是程度。
第一,看看列表問問自己,這個選題的受眾面廣不廣,人數多不多。
第二,再問問自己,用戶需求強不強烈,是像止痛藥一樣不吃就疼,還是像維他命一樣可有可無。
作為一個新人小白,我建議還是多寫寫用戶需求強烈的問題,畢竟用戶需求弱的問題,瀏覽人數就算是再多,也還是不及需求強烈的問題。
有些文章把選題的判斷標準分的很細致,但是我覺得作為剛剛開始進行選題環節的話,問一問這兩個問題就足夠了。
至于說選題的話題性、傳播性、相關度等等,我覺得其實受眾廣的問題自身就有話題性,有話題性就必然會引起傳播性、至于相關度我覺得這個是在一開始定位的時候確定好的。
1. 幫助哪些用戶
2. 提供什么價值
3. 解決什么問題
來試試用這三個問題,總結出一句話來描述你的公眾號,檢查一下你對自己的公眾號定位是否足夠清晰?想清楚再進行下一步。
01用戶畫像
完成知己之后,就要開始進行知彼。用戶畫像在我的理解就是,給你的用戶們貼個標簽。這個標簽可不是憑感覺貼的,要搜集數據,進行分析。只有深入的了解你的用戶,你才能知道要產出什么樣的內容。
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參考:城市、年齡、性別、職業、興趣 、目標、有什么困難、媒介渠道(習慣在哪了解信息是知乎百度還是別的渠道)。這些不一定都要列出來,根據你的公眾號定位適當挑選就行。
公眾號后臺統計結果里可以看到一些信息,在用戶分析中的用戶屬性里,有一些年齡地域的統計,不過這個后臺的統計其實有點粗糙。
要想知道其他的信息,可以主動聯系用戶聊一聊,不但能得到信息,還能加深感情。如果你的公眾號還沒有粉絲的話,可以去目標用戶聚集地看一看,例如一些論壇,看看大家都在吐槽什么,都期望能知道到什么。
這樣你心里面就會有一個概念,什么是用戶想知道的,什么是用戶不在意的,我個人比較傾向于在知乎查找,瀏覽量多一些的明顯就是大家都關注的,當然你肯定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渠道。
完成了前兩部之后,就開始建立一個自己的選題庫啦。建立選題庫是做公眾號逃不開的事情,我在里面寫了名稱、鏈接、類型三部分,還設置了篩選方便我查詢。
通常我找公眾號文章在拓途數據寫,找素材資料。很好激發自身寫文。我自己的話目前用這個,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搜索試一試。
平時瀏覽的時候,我看到好的話題或者有潛力的話題就直接丟進去。我建議你看到這里就馬上動手建立一個選題庫,哪怕只是先建立個表格模版,不然就會一拖再拖~這絕對是我的肺腑直言。
建立好了之后,你每天看見表格里面,空空如也的什么都沒有,就會感到內疚進而產生動力。選題的前提到這里就說完了,我在來總結一下:明確公眾號定位、了解用戶信息、建立選題庫
二、公眾號選題:方法
說了這么多大家可能更想知道選題的具體方法論是什么,分享4個方法,兩個向里:日常積累、主題拓展。兩個向外:競爭對手的選題、爆款選題
01日常積累
每天經歷的事情,得出來的經驗感悟、反思總結、每天閱讀的書、文章,看到合適的就丟進選題庫中,很多方面都離不開日常的積累。
這一條大家可能都已經看爛了,但是不得不說雖然速度很慢但卻無比重要,他代表著你強烈的個人風格,也可以對你定期所做的事情有一個回顧和復盤。
02競爭對手的選題
參考競爭對手的選題是作為小白來說最方便的一個方法,有時候可能看了一些方法論之后,真實上手操作還是各種懵,這時候直接看一看同領域大號寫的文章就會非常明白了。
分析分析選題,選題思路是什么,我可不可以順著這個思路找到我自己的選題。
03爆款選題
公眾號里的10W加爆文,在拓途數據可以導出成PDF格式,放到ipad,做標記,記錄關鍵節點,總結關鍵信息。
或者在拓途數據把這些文導出EXCEL表格收藏好,分析分析為什么這篇文章是爆款,他的選題是不是擊中了用戶的痛點,這個選題是用的什么樣的角度。
可以不止收藏同領域的文章其他領域的爆款文章也可以給你帶來靈感,比如小編收藏了一篇10w加的文章,那我是不是可以就同樣可以寫一篇這類型的文章。
你可能會比較擔心,這種文章已經有好多了,我不是第一個寫的,會不會沒人看呀,其實完全不必擔心。
別人寫的是別人的經驗,你寫的是你的經驗,選題很討巧的就不用太擔心閱讀量,因為文章內容大家都很關心。
分享一個快速找到10w加的方法:拓途數據、新榜等平臺
04主題拓展
了解了用戶有什么樣的需求,再把解決需求的方法論拆分出幾個步驟,基本就可以在大方向上定位到自己要做什么樣的選題了,你可以按照我的流程,拆解出自己的專題系列。
三、公眾號選題:標準
上面說了4種選題方法,你可能已經把選題庫充實的滿滿的了,那就到了最關鍵的一步了,拖進去的那些選題,真的全部都值得你去寫嗎?很有可能辛辛苦苦寫作半年,但就是不見粉絲增長。
記住兩個字:需求!!!一方面是人數,一方面是程度。
第一,看看列表問問自己,這個選題的受眾面廣不廣,人數多不多。
第二,再問問自己,用戶需求強不強烈,是像止痛藥一樣不吃就疼,還是像維他命一樣可有可無。
作為一個新人小白,我建議還是多寫寫用戶需求強烈的問題,畢竟用戶需求弱的問題,瀏覽人數就算是再多,也還是不及需求強烈的問題。
有些文章把選題的判斷標準分的很細致,但是我覺得作為剛剛開始進行選題環節的話,問一問這兩個問題就足夠了。
至于說選題的話題性、傳播性、相關度等等,我覺得其實受眾廣的問題自身就有話題性,有話題性就必然會引起傳播性、至于相關度我覺得這個是在一開始定位的時候確定好的。
本文地址:http://murenxiang.com.cn//article/2020/0311/1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