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數據對自媒體運營者來說無疑是不祥的征兆,自8月后自媒體閱讀量迎來了歷史性的退潮。對于眾多坐擁數十萬粉絲數,還未找到商業模式的自媒體來講,可謂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還有那么多粉絲不離不棄,憂的是隨著閱讀量持續低迷,變現的日子更是遙遙無期。除了以深耕內容與服務的方式留住粉絲之外,似乎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提升粉絲的粘性和留存率。
在商業變現上,微信不是沒有做過努力,但這些努力更多展現在工具層面,而未真正從受眾的用戶層面出發,如:為流量主提供的廣點通服務以及文章末尾的贊賞功能。據筆者了解的情況,除了為數不多的個人能夠通過文章贊賞和廣點通獲得財務自由外(這里的財務自由主要是指高于工作的薪酬),絕大多數無法通過公眾號來維持個人或團隊的運營。
隨著微信社交紅利的窗口關閉,“內容為王”的時代才真正到來。在追求影響力和回報率之間,許多自媒體已經迷失了方向,陷入了扭曲的發展誤區。主要表現以下幾點:
一、閱讀量越高,價值越大
閱讀量和價值之間的并非正比關系,這點有點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任何時候都不能保證經濟效益越大,社會效益就越高。但前者可以作為一個衡量后者的參考值。筆者見過一些公眾號運營公司,他們很多將閱讀量和點贊數以及轉發量作為員工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過度依賴于閱讀量造成的結果只能是造假,各種粗俗的標題黨泛濫。淘寶的“刷單生意“由此而起,10元1萬閱讀量的生意遍地開花。
這種不計后果的造假行為給整個行業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各種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心理急劇膨脹,導致的結果是:劣幣驅逐良幣。自媒體應該告別虛高的閱讀量,應該從單篇文章的打開頻次;收藏數;分享轉發數;評論數;停留時長等方面去提升自己的價值。
二、除了抱團就是站隊
任何時代都不乏“文人相輕”的現象,但這種現象在自媒體圈子表現的更為普遍。他們身上有濃烈的江湖氣派,憑借各自在各個領域掌握的話語權,高舉言論自由的旗幟,可隨意對某個公司指手畫腳,甚至蓋棺定論,大有審判官的模樣。以此來獲得某些廉價的掌聲和豐厚的回報。
筆者不反對自媒體抱團,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這已經不是一個單打獨斗的時代,某種程度上的聯盟結合有利于行業的資源優化配置,筆者反對的是那些自認掌握真理,獨尊一家之言,打壓異己的利益集團。自媒體最高貴的品質就在于“自”,自既代表自由,又代表自己,更代表獨立。
三、被利益綁架,成了企業公關的傳聲筒
微信加速了“自”時代的到來,尤其是自媒體時代。但這并不意味著做自媒體是一件非常輕松的事,相反,對于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和財務自由的自媒體來講,反而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在商業的洪流中被裹挾,與用戶脫節,日益喪失自身的獨特性。
在商業模式渺茫的情形下,大部分自媒體會選擇軟文推廣和求包養的路子,在影響力和公信力的路上越走越遠。自媒體既需要“輸血”(內容輸出)能力,又需要自我造血(自我價值變現),這樣才能保持獨立性和持久性。現在看來,離這一目標相去甚遠。
由此,筆者認為,自媒體可以朝以下兩大方向前進。當閱讀量成為一堆四位數或三位數的數字后,應當將目光放在更遠的地方。
第一、多平臺協同發展。
盡管微信公眾平臺已經成了新媒體傳播的必選工具,但依舊不要忽視QQ公眾號、今日頭條、搜狐自媒體等其它開放平臺的優勢,因為你不確定未來哪一個平臺能占領上峰。就如當初博客興起之時,當時也是百家爭鳴,四大門戶,天涯論壇、博客中國等傳統BBS也參與了論戰,但最后誰也沒想到新浪博客會勝出。
雖然目前微信公眾號遙遙領先,可以說是已經到達了鼎盛期,但如果任憑公眾號這樣抄襲成風、同質成疊下去,估計用不了幾年公眾號也會盛級而衰。對于任何時代,優質內容都是供不應求的。
第二、垂直互補,內容整合。
自媒體會不會像滴滴喝快的,土豆和優酷,58和趕集,美團和大眾點評一樣出現合并潮呢?筆者覺得這完成是有可能的,而且將會成一種趨勢,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專業媒體人進入,自媒體已經開始慢慢變成企業自媒體了,他們運用新的媒介,通過社會化傳播渠道,重新解構傳統的媒體行業,建立一種新的秩序。這種方式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而且還起到了鞏固城池的作用。
當一切都回歸到了新常態,考驗自媒體價值的時代才真正到來;當讀者開始對公眾號的內容越來越挑剔時,就要開始警惕哪里出了問題。告別那虛無縹緲的閱讀量,從內容和創新開始。
本文地址:http://murenxiang.com.cn//article/2020/1112/2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