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這是為誰而寫的攻略?
2018年7月2日,我來到ISUX團隊山吹設計組,以交互設計實習生的身份展開我的鵝廠旅程。8月15日,留用考核正式開啟。在一個半月內保證結果產出并通過考核,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這篇文章是我對過往實習經歷的心得體會總結,希望這些經驗能對同樣初來乍到的實習鵝們能有所幫助。
本篇想回答的幾個問題:
如何轉變學生角色,成為鵝廠派?(角色轉變)
如何在設計工作中拓展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做出超出預期的方案?(方法論)
如何看待在學校所接受的通識教育?以及其與職場發展的關系?(知識架構)
PART 1:角色轉變
1.1 規劃人設
規劃人設不是要求自己去“扮演”某個角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遇到一個非常困難的挑戰時,心生畏懼,隨之產生焦慮、迷茫以及拖延癥等一系列問題。這個時候,把自己想象成游戲里拿著屠龍劍去打大BOSS的勇士,或者是熱血勵志日劇里面的主角,自己似乎瞬間有buff加持,變得有能量逐一擊破各個挑戰。畢竟,一切都在劇本范圍以內。
這看似中二,但確實有心理學依據。我們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和想象力來冒充想象中的角色,體內激素會驚奇地發生變化——被稱為“壓力激素”的皮質醇將大大降低,提升幸福感的睪丸素上升,從而讓我們的調節到最好的狀態去應對挑戰。
所以規劃人設其實就是在腦海里想象一個榜樣角色,通過想象和“冒充”,讓自己的狀態接近理想狀態,直到真的達到理想狀態。
總之把能喚起內心的憧憬和拼搏沖勁的形象作為自己的人設。慢慢就發現,自己實習經歷也能像劇本里寫的那樣精彩。(這只是個人比較中二的做法,按需食用喵)
1.2 勞動力角色VS投資人角色
而真正開始嚴肅思考角色轉變的問題,是源于入職時SNG的新人培訓。
在此之前我對實習的大概認知是,用人單位以極小的成本招聘性價比高的實習生,幫助設計師分擔繁瑣的重復性工作,從而提高團隊的整體效率。因此不可避免會覺得,其實自己只是一個乖乖做事的廉價勞動力。但其實鵝廠比你想象中還要重視實習生。
作為一名鵝廠派,需要把自己的“勞動力角色”轉化成“投資人角色”。
那什么是“投資人角色”呢?
就是把來到鵝廠后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當做是對自己的一項投資。為了讓投資產出比最大化,應該對自己發起靈魂拷問:“我來到這里想達成什么目標?”“為此,我還欠缺什么?”“我可以調動哪些資源的幫助?”
如果不主動向帶你的導師、leader說自己來到這想達成的目標,他們就算想幫你提高,也很難著手。所以清晰明確地表達自身的愿景,并積極主動地尋求周圍的幫助,你會發現就像觸發了支線劇情一樣,有很多提供重要線索、幫助你通關的NPC角色逐一浮出水面。
PART2:方法論
2.1 一個小需求的鍛煉
就像游戲難度會隨著通關次數而直線上升,接到的需求難度也會隨著經驗不斷上升。整個實習經歷,就是一段不斷證明自己的崗位勝任力的過程。所以我的解題思路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從接手的每個需求上最大化鍛煉自己的能力,從而快速證明自己能力的邊界在哪里。
2.2 擴展思考空間
雖說主觀上是想無論接什么需求,都秉持著鍛煉能力的心態去面對。但還是擔心負責的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小需求。
這時候我導師的一句話把我點醒了,“關鍵不是這個需求的大小,而是你的思考空間。”
下面我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分享實習新鵝可以怎樣擴展自己思考空間。
2.2.1 目標導向:縱向了解需求起點和終點
實習鵝切忌拿到需求文檔之后就開始畫界面,停一下,仔細思考這份文檔背后的兩個關鍵角色:產品經理和用戶。
產品經理代表需求背后的商業訴求,需要從他們身上了解需求背景、目標、訴求等等;而用戶代表著我們最終服務的對象,他們在特定場景下的目標、動機和行為都是需要我們仔細斟酌的。充分考慮這兩個關鍵角色各自訴求,推導出方案設計目標,最終出來的方案才經得住驗證和挑戰。
當然以上只是談到最關鍵的兩種角色,但在實際場景中牽扯到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會相當復雜。這就需要在前期就與各方溝通交流,達成共識,再進行方案設計。
2.2.2 學習借鑒:橫向收集并建立IMU庫(Interaction Model Unit,即交互模塊庫)
做需求的時候不僅要從縱向考慮需求,也需要橫向思考——類似的需求,別人是怎么做的?這離不開競品分析。
這里向大家推薦從前輩身上學來的方法——建立IMU庫(文末附前輩干貨滿滿公眾號可關注下~)。
具體做法:在做競品分析時,學會從不同競品中總結模塊(可以是控件、組件或者其他)和規律。接著往下挖,思考該模塊的適用情況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有沒有異化的控件以及更多的可能性?接著找更多的案例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由此以來,接觸的可能是一個小需求,但通過對競品的深度分析,我們建立一個個對應的IMU庫。以后再做類似的設計,就可以進行復用或者基于IMU庫進行延伸設計。
2.2.3 窮盡方案,選擇最優解
經過縱向和橫向的思考,腦海里可能有無數個點子。那么在出方案的階段,也要從不同的思考起點出發,盡可能發散思維。
為什么強調不同的思考起點?因為只在一個idea上進行深化,總歸是一類想法這條路徑只是“將設計變得更加正確”(Getting the design right)。而盡可能改變思考起點,從不同地方開始假設,就會得到完全不一樣、適用于不同情境的方案,這條路徑就能通往“做正確的設計”(Getting the design right)。通過窮盡各種方案,設定判斷標準,由此推導出最優解。
2.3 爭求方案超出預期
在我的導師計劃中,有一條要求至今印象深刻——方案超出預期。這個要求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就像讓直男猜透女生心思那樣難以理解QAQ。
下面基于我過往經歷,總結一些讓老大“A Ha!”的一些時刻。
2.3.1 大局觀:拆解復雜任務的能力
實習期間負責了一個從0到1的“泛知識”音視頻產品設計,需要在短短10天的時間內產出一套有亮點的產品方案。對于一個一直只負責邊緣需求的實習鵝,這壓力自然很大。于是我就用雙鉆石模型,將整個產品設計活動分成四個階段。
接著,為了確保能夠在10天內完成任務,我把每個階段的設計活動逐一細化(問題挑戰/設計策略/設計目標),每個階段幾乎都在榨干腦汁中度過。
將復雜任務進行拆解,細分成顆粒度極小的、能完成的任務,并做好時間安排,能體現自身的大局觀和項目管理意識。這些能力無論身處哪個崗位都會受用。
2.3.2 問題導向型的知識性輸入
每個小需求都可以轉化成一個對未知問題的探求。為什么要轉化成問題?
因為對我來說,問題能引發好奇心,好奇心有助于吸收知識。我接到需求后,習慣性去提煉出一個個問題,并發散性地進行相關知識性輸入,有必要的時候會報課或者聽講座去現場聽。這里就不得不贊一下鵝廠的學習資源,無論線上線下資源都非常豐富,并且對實習生幾乎0門檻開放。
如此慢慢積累自己的知識庫,做需求的時候經常能從知識庫中找到靈感。這小小的靈感說不定就可以延伸成為了一個“A Ha!”時刻。
2.3.3 表現層:對細節的執著和用心
在前面說起建立自己一套可擴展的IMU庫,只要累計的足夠多,并時常思考如何使用,那么說不定有一天就能遷移到自己的方案中,成為那一個小小的亮點。
2.4 反思和沉淀
提交方案之后,為了降低自己日后爬坑的概率,進一步提高效率,我會用checklist和總結策略的方式來對設計活動進行小結。
2.4.1 用checklist封印踩過的坑
剛開始實習時,總會犯一些小錯誤。做checklist的靈感來源于《清單革命》這本書,每次做需求后,都把可能掉的坑填入checklist里,這樣一來可以使設計活動更加標準化,降低出錯概率。
2.4.2 總結設計策略
完成一項設計活動之后,無論大小,只要是經過提煉的、具有指導作用的想法,都可以收納進自己的設計策略庫。日后遇到同類任務時,可以啟動自己的策略庫高效去完成。一開始建立的策略庫或許會略顯粗糙,但隨著實踐更加豐富,認知逐漸升級,策略庫也是隨之升級的。
從行動中歸納經驗——從經驗中總結出方法論——由方法論指導行動,就這樣,在一個循環的學習圈內不斷螺旋上升。這就是我實習經歷的一個縮影。
PART 3:知識架構
1. 學校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身為未完全脫離校園的實習生,最后談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在過往的實習經歷中,總感覺工作中要用的知識和學校教的差別太大,幾乎派不上用場。
但進入鵝廠后,慢慢發現只要仔細專研,很多實踐問題都會上升到學科知識的層面。 學校里學習看似于工作沒有直接關系的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等,都是在幫助你去理解社會與人的關系。而交互設計,作為用戶體驗設計重要的一環,不正是需要對人以及人所處的社會有敏銳的感知。
學校的通識教育將以底層系統的形式,沉淀在自己的知識框架中,成為日后工作的發動機——這可能是我學校里的指導老師最喜聞樂見的一段話了。趁還能在學校,還是得好好學習鴨。
以上分享的基本是是思維和能力這兩方面的體會??墒且o自己創造一段足夠充實的實習旅程,心態才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剛開始實習的時候,因為有太多認知上的顛覆,我和小伙伴們經常會深夜互相傾訴彼此的經歷。
混沌、迷茫、焦慮……這些是最正常不過的反應了,我的方法是,學會和脆弱的自己和解,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給自己定義一套屬于自己的成功和快樂的標準。畢竟身處何處不重要,前往何處才是目光所要聚焦的地方。勵志日劇里的主角,不都是從菜雞開始成長起來的嘛!朝著目標,行所當行,體會內心的充盈感。希望你也能有一段愉快的實習經歷。
本文地址:http://murenxiang.com.cn//article/2020/1223/22601.html